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产业扶贫挑大梁

    信息发布者:清雅林涵
    2017-11-03 10:52:51    来源:南阳日报   转载


    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”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中写下的壮丽诗词,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攻坚克难、顽强拼搏。这阕词思想精髓体现的就是有解思维。

    有解思维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不为困难找借口、多为成功想办法”的思维方式,体现的是直面矛盾、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,反映的是勇于担当、用心工作的责任意识,展示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意志。

    从实践到认识、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、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,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,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成熟,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。

    当前,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向纵深推进,怎样推动精准施策、精准帮扶,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、稳定脱贫是一个大课题。在前期工作中,各级各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深入探索,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,但同时也有一些干部存在疑惑和模糊认识。打赢脱贫攻坚战,补齐小康路上“最大短板”,既需要勇往直前的拼劲和干劲,更需要开动脑筋,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和路径。在全市上下喜迎党的19大召开之际,本报今日起推出“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”系列述评文章,从产业、就业、金融扶持、基础保障、党的建设等方面,对存在问题进行“点穴式”剖析,并以可学可用的先进典型进行“教材式”引导,激励和帮助各级干部进一步树牢有解思维,下好绣花功夫,撸起袖子加油干,用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造福于民、取信于民。

   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“发动机”,是群众增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,更是贫困群众“翻身”脱贫的关键。多年的扶贫实践证明,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,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。没有产业带动、缺乏产业支撑,脱贫就会成了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破解产业扶贫这个难题,需要我们强化有解思维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,我市各县区不断探索,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,可谓“以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”的生动实践。同时,市域之外也有不少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,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

    发挥优势育特色

    特色产业强,带动能力就强,群众脱贫才能持续;特色产业不强,带富能力就弱,群众脱贫就没有基础。我市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不均衡,规模较小、优势不明显现象较为普遍。要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带动、群众参与的原则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带动群众脱贫致富。

    淅川县,生态产业成亮点,农民端上“绿饭碗”。该县立足渠首生态优势,大力发展金银花、软籽石榴、竹柳等产业,带领群众致富。全县已初步建成竹博园、泓森植物园等10多个精品示范园,生态产业总面积达到28万亩,20万农民吃上“生态饭”。

    西峡县,优势产业多元化,群众脱贫路更宽。该县立足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猕猴桃、香菇、山茱萸等特色产业,群众致富渠道不断拓宽。西峡猕猴桃栽培历史悠久,品种多,质量优。该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提升产品品质,开发深加工产品。同时,通过举办全国性活动,推介宣传,提升品牌影响力。如今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12万亩,年产值6亿元,从业群众达8万人。这一产业已成为我市林果业中发展潜力最大、增收最快、农民得实惠最多的特色产业之一。

    卧龙区,月季品牌国际化,高效农业富群众。该区借力“中国月季之乡”优势,发展月季种植,全区种植面积达5万亩,年产值超10亿元。我市成功申办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之后,该区进一步改良月季品质,推向国际市场,月季品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。月季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,带动全区530多户贫困群众1200多人脱贫致富。

    桐柏县,特色种植接地气,“土里淘金”可脱贫。该县通过政策扶持、项目倾斜、龙头带动、示范引领等措施,大力发展花生、茶叶、中药材、林果四大特色产业,总面积70余万亩,形成9个专业乡镇、120个专业村、3万余户专业户,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渐成趋势,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。

    江西省吉安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实施井冈蜜柚“千村万户老乡工程”,大力发展本土传统产业。政府无偿为每户农户提供30株柚苗,每年扶持5万户,累计带动14.5万农户参与“老乡工程”,种植面积9.5万亩。同时,采取龙头带动、抱团发展、合作经营、托管经营等模式,把贫困户集聚到农业产业链,有效带动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。

   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,既是调整产业结构、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,更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迫切需要。要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出发,以特色产业的发展驱动产业结构调整,带动群众增收,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。

    龙头带动兴产业

    龙头高昂带着干,群众脱贫有抓手。在产业扶贫方面,我市各地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,但也有不少教训。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:产业扶贫离不开龙头带动,没有龙头就难以打开市场,就难以形成价值链。

    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合作共赢模式。西峡县仲景制药公司、仲景大厨房公司、华邦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,把原料基地、第一车间前移,建到贫困村,建立标准化香菇基地120多个、山茱萸基地23个、猕猴桃基地80多个。其中,仲景制药公司建成山茱萸药材基地22万亩,与药农签订30年的收购合同,年人均增收5000元。南召县华康艾制品公司引导群众广泛种植野生山艾,带动群众脱贫致富。公司为贫困户无偿提供艾根、培训种植管理技术,由贫困户提供土地种植管护,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艾草。目前,该县石门乡竹园村以及周边村有43家种植大户签订了艾草种植合同,种植面积逾5000亩,村民增收400万元。

    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层组织+金融+贫困户”发展共享模式。内乡县采取行政推动、龙头引领、金融支持、市场引导等手段,整合资源,合力脱贫攻坚。该县依托养殖龙头企业牧原集团,成立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,组织全县1.3万户贫困户以到户增收项目资金、银行贷款为股金,入股合作社,合作社建成养猪场,出租给牧原公司,收益由贫困户与合作社共享,贫困户年增收3200元,可持续受益10年。牧原集团这一创新之举撬动资金20多亿元,在带动群众脱贫的同时,实现自身快速膨胀。目前,集团养猪规模居全国第二、全球第五,2016年销售生猪300多万头,净利润23.22亿元。

    “龙头企业+基地+合作社+贫困户”企业带动模式。镇平县霖锋公司是一家集莲藕种植、技术推广、生产加工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莲藕种植面积万余亩,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。公司通过“统一种植模式、统一技术方案、统一种苗供应、统一联合销售”模式,带动300多户群众发展莲藕种植;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模式,为数千户群众带来土地租金和股权分红;通过优先聘用贫困群众的方式,为30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。霖锋公司积极参与扶贫,带来了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多赢。

    思路决定出路。思路一变天地宽。在全国一些扶贫工作先进地区,其典型经验可学习、可复制。贵州省六盘水市深入推进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“三变”改革,通过股权纽带把群众与龙头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紧紧联结在一起,实现“联产联业、联股联心”。全市33.44万名贫困群众成了股东,形成村村有实体的脱贫格局。

    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精准高效的关键所在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扶贫,让企业在扶贫过程中拓展市场、吸纳劳动力,让贫困群众在企业发展中分享收益、稳定增收,就能实现“富民又富企”双赢目标。

    合作发展谋共赢

 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,是“三农”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,是做好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,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有力组织者。以市场为导向,大力发展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,让贫困群众通过自愿合作的形式从“小生产”走向“大市场”,解决贫困群众一家一户、单打独斗分散经营问题。

    带动发展型。社旗县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土地900亩,建成连栋温室、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500余座,配套建设了喷灌、微滴灌设备和农残检测室、蔬菜保鲜库等设施,注册了蔬菜商标。合作社取得有机蔬菜认证后,长年向北京、苏州等地的大型市场供应。合作社以自建基地为依托,鼓励贫困户先在基地种植蔬菜,待技术成熟后走出基地,自建大棚发展,33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脱贫。同时,在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,全县发展蔬菜大棚5000余座,年产值达1.8亿元,种菜农户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。

    结对帮扶型。宛城区瓦店镇大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,无公害草莓远销武汉、北京等地。示范园结对帮扶该镇来庄村、梁庄村,对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,示范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或托管服务,“种、管、收”一条龙;对没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,通过流转土地,为他们提供务工岗位;对掌握一定技术的贫困户,示范园把建好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大棚以优惠价承包给他们,并以订单形式收购产品。目前,已有91户贫困群众与示范园合作发展产业,3000多名农民长期在示范园务工。另外,宛城区老农经专业合作社等30余家合作社与贫困村、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,形成了“园区承包搞生产、土地流转拿租金”脱贫致富模式,2800名群众已经实现稳定脱贫。

    抱团发展型。南召县优化中药材发展布局,引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担纲领衔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模式,引导贫困户由“各自为战”向“抱团取暖”发展,成立110多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,高标准建立种植基地,选育名贵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,3000多户群众入社,种植辛夷、杜仲、山茱萸、天麻、金钗石斛等优质名贵中药材7万多亩,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,10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。

    资源共享型。方城县深挖旅游资源,鼓励景区周边农民发展“农家乐”,或以土地、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,发展休闲观光农业,参与旅游接待服务,探索出“景区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,形成了景区与农户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。全县8家旅游企业带动1200多户、3000人实现稳定脱贫。

    打赢脱贫攻坚战,既需“外源推动”,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群众发挥脱贫主体作用、增强发展能力最合适的组织形态。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,更好地发挥其脱贫攻坚驱动器作用。

    强化服务破瓶颈

    贫困户发展产业真难。难在项目选不准、做不大,更难在缺资金、缺技术、缺市场、抗风险能力弱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:各级扶贫干部要切实树牢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,多为贫困群众创业发展提供资金、技术、信息和保险服务,让贫困户发展产业“零风险”。

    针对项目选不准、做不大的问题,桐柏县吴城镇王宽店驻村扶贫干部杨新友等人结合实际,一户一策、精准帮扶。该村贫困户周业根,一家六口,老伴偏瘫,儿子儿媳在外打工,两个孙女留守。杨新友根据周业根有养羊经历的实际,鼓励其发展养羊业,并帮助贷到10万元扶贫贷款,一年多时间,羊群已从30多只发展到80只。尝到甜头的周业根决定大干一场,他把儿子儿媳从外地叫回来,又发展了软籽石榴种植和小龙虾养殖。一家人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阔。

    针对发展产业缺技术的难题,方城县采取专家送技术上门和免费培训的办法来解决。养殖业是方城县的主导产业之一,生猪、蛋鸡和肉羊养殖业覆盖3000户贫困群众。该县组建畜牧产业专家服务团,分包联系乡镇、扶贫企业和贫困户,上门送技术、送服务。同时,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技术讲座,扶贫企业参培率达到100%,贫困户参培率达到80%以上。通过技术服务,提高了产业扶贫科技含量,防范疫病风险,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。

    针对发展产业缺市场的难题,唐河县充分发挥“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”优势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引导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,让贫困群众有触“网”能力和发“网”财的机会。目前,全县已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135个,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0亿元,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土特产“卖难”和卖不上价等问题。

    针对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,南召县采取为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的方法,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“零风险”。该县财政拿出250万元,购买产业发展险,贫困户发展猪、牛、羊等养殖和柞蚕、花卉苗木等产业,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损失,保险公司按合同理赔,最大限度解除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。此外,南召县还为贫困户办理了农业保险和柞蚕专项保险,确保贫困户种地不赔钱,发展产业无风险。

    实践证明,产业扶贫挑大梁,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,尊重市场规律,因地制宜,才能把致富产业做大做强;要注重长短结合,既要放眼长远收益、也要顾及当前群众的增收,才能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;要考虑标本兼治,既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,努力探索把群众部分阶段性分红资金变成股本金的有效模式,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获得收益,避免扶贫政策结束之时,成为贫困群众的返贫之日;要坚持产业全覆盖,让每一户贫困群众都有致富产业,才能真正确保在小康路上“不漏一户,不落一人”!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